2005年———棉农的大喜之年
2005年,是中国棉农近几年来最为高兴的一年,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这年种棉效益太好了,亩均纯收入达到了477.2元,较2004年增长了33.8%,而这个数字的取得还是在全国棉花面积下降、总产下降、单产下降、品质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你说棉农能不高兴吗?那么,何以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呢?一言以蔽之,因2005年棉花资源紧张致使棉价大幅走高,有数字为证:2005年皮棉的收购价为840元/担(注:一担为50公斤),比上年的654元/担增长了28.4%。
其实2005年棉农的植棉效益提高并不是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只不过是继续延续近些年来我国棉花种植业的情形:面积、产量大幅波动,棉花价格随之也大幅上下摇摆,植棉效益也跟着时好时坏,棉农的心境也是喜悲交替。记者分别列出了近6年来我国棉花面积、总产和价格的变化情况(见下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棉花价格的动荡幅度非常之大,近6年来平均年际间增减幅度在33%也就是1/3以上,最高年份超过了50%,这个动荡幅度不仅超过了我国所有农产品的动荡幅度,而且还超过了棉花面积和产量的动荡幅度(这两项不超过20%)。我们都知道,棉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4300多万棉农的收益,也关系到我国棉花种植业能否健康发展。记者曾在本报2005年12月23日撰文论述了我国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走向,今天此文则把重点集中在了动荡的棉价上,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棉价如此像股票呢?
棉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市场主体缺少棉农环节
我国棉花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98年底,在此之前我国棉价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制定的,在放开棉价后,棉价开始了由市场说了算的路程,按照我国官方的说法就是:“按照市场形成价格的原则,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这样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原则应该是在一个发育完善的市场上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在那样的市场上,参与经营活动的主体均有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与交易对方谈判的能力。但这点在我国目前的棉花市场中还只是一个理想而已。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棉花市场的实际运行中,棉农受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等的限制,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弱,对市场信息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机会并不均等,基本上不具备市场的谈判能力,棉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棉价的接受者。在棉花市场上能够决定棉花价格的是流通企业和棉纺企业,特别是棉花流通企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掌握着决定棉花价格的主动权。
在这种棉花价格形成的机制里,维护棉农利益、保护棉农植棉的积极性恐怕在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愿望而已。而棉花还有一个有别于其它农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它的商品性最高,至少在90%以上,在棉农无法自己处理自己所产棉花的情况下,棉农只能被动地接受并不能体现自身利益的棉价,除此别无他路。这是棉价大幅波动的第一个原因,旧有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打破,而新的价格机制还远远没有健全。
宏观调控手段乏力贷款、国储棉影响力较小
在全面放开棉花价格后,为保护棉农的利益,国家主要采取了发放政策性贷款、国储棉调控、进出口调控等手段来稳定棉价保护棉农利益,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政策性贷款,其发放初衷是为了惠利棉花流通企业以使其“反哺”棉农,以使棉价更合理,也更能使棉农得益。但在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的今天,棉花流通企业早已不再具有政府功能,在追求各自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这个“惠利”反推的模式效果并不明显。
所谓国储棉,也是国家调控棉花价格的一个手段:即当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时,国家拿出专项资金来吸储一部分棉花,保护生产者最低利益,保证下一年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当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时,国家及时向市场抛售原有储备,一方面调节国内棉花价格,平衡棉花市场上的各个利益主体相互关系,另一方面确保棉花市场稳定。但由于目前国家用于调控市场的储备棉资源极其有限,因此对国内巨大的棉花消费市场起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进出口调控方面,我国现在棉花进口采取的是配额管理制度,虽然有配额,但每年的配额都多得用不完,配额内棉花进口关税为1%,几乎就跟零关税一样,在阻击进口棉花特别是进口美棉对我国棉花的冲击方面,作用微乎其微。
中国的定价权逐渐削弱外棉反客为主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棉花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之中,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外棉,其中一半以上是美棉。外棉特别是美棉对中国棉价的影响力在逐年加大,特别是纽约期货的棉价,几乎成了国际棉价的风向标,而与此同时我国自身对我国棉价的影响力却在逐年减弱。其主要原因如下:
1.美国对其国内棉花产业的补贴相当高昂,年补贴额高达15亿美元,而我国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年支持总额仅为5.5亿元。因为有了高额的补贴作基础,使得美棉在定价方面有了大幅度腾挪以挤压其他国家棉花的可能和空间。
2.美国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基本是同步发展的,也就是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很早就意识到了农产品销售特别是出口的重要性,因此其利用各种可能的经济手段来使自己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处于有利地位的效果也很明显。力争引领国际棉价的风向,使本国相关从业人员的利益最大化是美国农业的成功之处,而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弥补和完善。
[责任编辑:农民日报]
市场加盟 | 友情链接 | 会员助手 | 目合作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数据中心 |
北京华灼新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15330255192 010-58435192 传 真:010-60557291 Email:service@nac88.com 客服QQ:771084867 网站免费咨询电话 010-58435192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当代名筑87号 邮编:100028 Copyright© 中国农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65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