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科普经费只有0.16元
产经分析本报记者 朱菲娜
农村的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了它在各方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近年来,我国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提高9亿多农民 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而深远。
日前在江苏省常熟市召开的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会议,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并传递出新的讯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要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在会上指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基层,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科普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的情况下,农村科普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动员社会、集成资源、服务基层的能力不强。
首先,农村科普工作的观念和机制不适应。社会大动员、大合作的观念尚未树立,社会化、开放性、外向型的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公益性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科普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
其次是农村科普资源匮乏,并缺乏共享。科普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在开发中还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另外,农村科普服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很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在工作中上联下达、需求反馈的信息渠道不畅,科普队伍能力亟待提高。
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科普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国人均科普经费只有0.16元,县级科协年科普专项经费不足5万元的有1271个,占64.9%,其中不足1万元的有639个。
当前,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新型国家等方面,对农村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十分渴望依靠科技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拓展发展空间。有些农民朋友对于环境保护、卫生健康以及食品营养等方面求知若渴,有些人对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特别是绿色农业相当热衷。总之,农民对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为此,今后,按照《科普法》的规定,我国将努力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就此提出,要对农村科普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有力措施。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科普工作的投入,会议提出,要将科普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通过财政、企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
另外,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将农村青少年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同时鉴于原来科普服务能力不强的情况,还应该把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是有完善的科普组织网络,有稳定的科普队伍,有大量的科普设施和科普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基本具备适应农村科普事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样,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时不远。